首页 栏目首页 > 财务 > 正文

痴迷《红楼梦》的齐白石

北京晚报·五色土 | 作者 张德斌

讨论齐白石与《红楼梦》的文章并不是太多,但齐白石曾经是个“资深红迷”,读《红楼梦》不下十几遍,对于《红楼梦》所刻画的人物形象、曹雪芹家世以及《红楼梦》成书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他画过多幅《黛玉葬花图》,还曾将石印本《红楼梦》里的绣像全部临摹一遍。1931年夏天,齐白石与弟子张次溪一起去北京张园附近的卧佛寺寻访曹雪芹遗迹,并根据张次溪的诗句“红楼梦断寺门寒”,画了一幅《红楼梦断图》送给张次溪。


【资料图】

齐白石 黛玉葬花图

读红楼

香港《文艺世纪》杂志1963年6月号首次刊登了文史专家、齐白石弟子张次溪的文章《记齐白石谈曹雪芹和〈红楼梦〉》。这篇文章披露了有关齐白石与《红楼梦》相关的一些重要资料,然而六十年来却知者甚少。

齐白石读《红楼梦》,不同于一般读者是仅仅出于消遣娱乐目的,而是钻得很深。他对于曹雪芹家世和《红楼梦》成书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,某种程度上可以算得上是一个“红学家”。张次溪在文章中说,“艺术大师齐白石老先生,在他生前,尝和我谈论过曹雪芹家世和《红楼梦》作品,他老人家认为‘曹贾合一’的说法是可以相信的。”文章还详细介绍了齐白石对于《红楼梦》中大观园地址问题、曹雪芹中年后居住地问题、曹雪芹晩年生活凄惨的原因,以及《红楼梦》里贾兰和贾环的人物原型等问题的看法。比如,曹雪芹晩年的生活,是很凄惨的,这是相当可靠的事实。据齐白石所知道的:落到这个地步,并不是完全出于抄家的结果。他说:“曹頫生有三个儿子,雪芹行二,有一兄一弟,长兄早亡,留下一个侄子,这就是《红楼梦》里贾政这一支。抄家固然是大伤元气,后来又经过另一场变故,多少再受了点影响,但还不致于一败涂地。只因曹雪芹生长膏腴,不懂得节俭过日子,生性又极高傲,不事生产,经不起坐吃山空,最后就一贫如洗,穷困而死。但是曹家的长房和三房,仍能维持小康局面,只有雪芹这一房,算是家败人亡的了。”他还说:“曹雪芹的兄弟,也并不像贾环这样的蠭(fēnɡ)目豺声(前人评语),下流无耻。看了《红楼梦》里贾兰和贾环的描写,大概曹雪芹对于长房是友于无间的,而对于三房却不免有点芥蒂了。”他这段话,说是前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(公元1903年)他在西安和樊樊山等闲聊时,听到樊樊山那里一位旗籍幕友所说的。

显然,齐白石对于《红楼梦》的这些看法并不是凭空而来,而是建立在他对《红楼梦》反复研读,并与一些八旗子弟深入交流的基础上。张次溪在这篇文章中介绍说,“我国的古典小说,他老人家看过的真不算少,有几种著名的杰作,他还不止看过一遍。以《红楼梦》而论,据他说,他看了已不下十几遍。”文章引用齐白石的原话:“《红楼梦》真是一部了不起的大手笔,书里头那么多人,每个人的品性,各不相同,而且描写得这样细腻深刻,愈看愈有味儿,怪不得有很多人着了迷。说句实话,我也迷过一阵子。”由于曹雪芹出身八旗包衣世家,对于他的身世和交游,旗籍人士显然更为了解。齐白石多次向旗籍人士打听曹雪芹的有关情况,表明他对《红楼梦》的兴趣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读者的层次。

齐白石弟子张次溪的文章《记齐白石谈曹雪芹和〈红楼梦〉》。

访红楼

据张次溪回忆,还是在民国二十年辛未(公元1931年)的夏天,齐白石在北京张次溪家张园,住了些日子。张园原是前明崇祯年间袁崇焕督师的故居,在左安门内新西里三号。这地方虽稍荒僻,风景却很幽秀,虽在城市,大有山林的意趣。附近有法塔寺、万柳堂、夕照寺、卧佛寺等名胜。齐白石住在张园时候,附近的名胜,他同张次溪以及张次溪的父亲张篁溪(与齐白石同为王湘绮弟子)都曾去游览过。

有一天傍晚,齐白石与张次溪游了卧佛寺回来,坐在院子里纳凉,张次溪谈起早先听沈太侔先生说过:相传《红楼梦》作者曹雪芹在家道中落之后,一度曾在卧佛寺里住过。于是到了秋天,齐白石就同张次溪专程去该寺寻访曹雪芹遗迹。遗憾的是,他们遍问庙里庙外一带的老住户,都瞠目无所知,得不到任何一点可靠的资料,只得废然而返。张次溪当时作了五首《吊曹雪芹故居》的诗。其一云:“都护坟园草半漫(注:居傍前明袁崇焕督师墓堂),红楼梦断寺门寒(注:雪芹一度寄居崇文门外卧佛寺)。千秋绝艳冰霜笔,留与人间带泪看。”其二云:“废刹只馀殿角鸱,百年剥落叩残碑。金身冷卧词人渺,倦鸟归栖耐冻枝。”其三云:“半生未展入时眉,隔世今偿歧路悲。地下吟魂应一笑,有人为赋阐幽诗。”其四云:“少耽诗酒花中醉,晚寄荒村一饭难。隽语百年消歇尽,才名一日九州刊。”其五云:“荒园颓壁市南街,废址难寻玉篆牌。往事一场金粉梦,黄泉忆否断瑶钗。”

齐白石根据张次溪的诗句“红楼梦断寺门寒”,画了一幅《红楼梦断图》送给他。可惜齐白石送的这幅图,张次溪不慎丢失了。民国三十七年戊子(公元1948年),汪慎生(溶)画师给张次溪补画了一幅,后来陈封可、俞剑华二位画师和白石五公子良已,又各给张次溪画了一幅。良已画的图上,除补录白石老人的原题外,又加了一段小跋云:“辛未秋日,次溪六兄同先子谒曹雪芹故居,先子为绘《红楼梦断图》,次兄失于南中,兹命补作,勉应呈教。白石五子良已谨〔识〕。”

齐白石与张次溪

画红楼

除了上述《红楼梦断图》,齐白石还绘制过大量《红楼梦》相关画作。

齐白石早年学做雕花木匠。二十岁那年,他在一个主顾家中,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《芥子园画谱》,遂将其全部勾影下来,以此为依据指导自己的雕花木活,并为乡里熟识的人画画,赚取一些收入。最初只画神像、人像,后来画路渐渐拓宽。据《白石 老 人 自 述》,“我 三 十 岁 以后,……那时我已并不专搞画像,山水人物,花鸟草虫,人家叫我画的很多,送我的钱,也不比画像少。尤其是仕女,几乎三天两朝有人要我画的,我常给他们画些西施、洛神之类。也有人点景要画细致的,像文姬归汉、木兰从军等等。他们都说我画得很美,开玩笑似的叫我‘齐美人’。”

齐白石所画的“美人图”中,就包括《红楼梦》里的女主角林黛玉。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《齐白石全集》收录了3幅黛玉葬花图,实际上齐白石绘制的黛玉葬花图应该远不止此数。不过,由于这些画都作于齐白石定居北京以前,属于早期作品,流散较为严重。而齐白石自定居北京,开启“衰年变法”以后,就没有再画这一类作品。

很多人都知道齐白石画过《黛玉葬花图》,但是几乎不为人知的是,齐白石曾经把一部石印本《红楼梦》里的插图全部临摹过一遍。在张次溪这篇文章中,齐白石自述:

我第一次看到(《红楼梦》)这部书,已在三十岁左右了,那时我穷得很,哪有余钱买闲书,是向我的朋友王仲言(训)那里借来看的。到三十五岁那年,我到湘潭县城里,给人家画像,在一个旧货店里,买到一部半新不太旧的石印本。那时上海的洋版书,出版得很多,同时我还买了一部旧的《三国演义》,也是石印的。这两部书,前面都有插图,名目叫作绣像小说,我都照样地画了一遍,民国六年丁巳(公元1917年)家乡兵乱时失去了。

齐白石《黛玉葬花图》

咏红楼

1917—1918年间,齐白石就写过两首诗作为《红楼梦》(《石头记》)读后感,那就是《萍翁诗草》里的《读〈石头记〉书后二绝句》:

石头无意化顽时,

世务文章总不知。

最苦燕脂偏吃得,

不谙人世有民脂。

背人终日泪丝丝,

草木通灵亦太痴。

负汝伤心侬意苦,

错瞒鹦鹉不能知。

这两首诗分别吟咏了《红楼梦》里的两个主要人物——贾宝玉和林黛玉。这两首诗最具价值、与以往所有题咏《红楼梦》诗作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“最苦燕脂偏吃得,不谙人世有民脂”这两句。《红楼梦》里多次写到贾宝玉喜吃胭脂,而且往往要从贾府那些女孩子的嘴上吃。这本来是贾宝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的怪癖,但是胭脂到底味道如何,却很少有人提及。齐白石作为一个画家,经常需要使用胭脂这种颜料,他的日记手稿里多处记录了他购买胭脂的情况,他还通过反复实践总结出了胭脂调制的一些好办法,比如他在1920年农历八月廿九日的日记中写道:

廿九日,余去年在北京买燕(胭)脂,自作成膏,沾水不融化,尽弃之。择其稍润泽者留三四圆。今秋检作成膏,沾水即融。未知系去年之润泽者故能融,未知燕脂亦要陈也。今日买来又多,亦不可用。膏干以水浸之,滓而不化。以乳椎乳之,可用也。此余发明者,儿辈须知。

齐白石《萍翁诗草》北京画院藏

在经常调制、频繁使用胭脂的过程中,齐白石很可能出于好奇而尝过其味。他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指出,“胭脂其味甚苦”。这既是他作为一个画家的真实体验,又具有一语双关的效果——貌似最甜之物,实乃最苦之途。贾宝玉作为贾府接班人,成天就知道在脂粉堆里厮混,只知胭脂,不知民脂,貌似享福,实则为贾府彻底败落、自己穷愁潦倒埋下了伏笔。

1917年,齐白石已五十五岁,距离他最初读《红楼梦》时“三十岁左右”的年龄又已过了二十五年。很明显,齐白石对于《红楼梦》并不是一时兴趣,而是“终身阅读”。

时隔十四年后,年近七旬的齐白石又特地写了一首诗来凭吊曹雪芹。据张次溪回忆,齐白石在为他作的《红楼梦断图》上题诗一首:

风枝露叶向疏栏,

梦断红楼月半残。

举火称奇居冷巷,

寺门萧瑟短檠寒。

诗前系以小引云:“辛未秋,与次溪仁弟同访曹雪芹故居于京师广渠门内卧佛寺,次溪有句云:都护坟园草半漫,红楼梦断寺门寒。余取其意,为绘《红楼梦断图》,并题一绝。齐璜白石。”

这一首诗将吟咏对象从书中人物转向了作者。虽说从齐白石所持的“曹贾合一”观点来看,两者在本质上是一回事,但是从文学形象转向文学形象的创造者,现实主义色彩显得更鲜明。此次纯作客观描写,不像之前两首诗那样以评说为主,诗意更淳厚,诗味也更耐咀嚼。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